国产高端CT球管开辟自主可控之道!

首页标题    新闻中心    行业咨讯    国产高端CT球管开辟自主可控之道!

文章整理自:医疗器械创新网、自医工研习社、21世纪经济

 

随着我国医疗装备发展迈入新阶段,技术水平快速提升,多类产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,但发展不平衡、不充分的问题似乎仍然突出,在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存在短板。

2012年、2017年科技部印发的《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十二五专项规划》、《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》,再到近年来国家十部门印发的《十四五医疗装备产业发展规划》,均提到要重点突破CT球管。

数据来源:国务院、工信部、科技部官网,融汇研究

高值耗材”CT球管的研发困境

CT球管是CT整机的核心零部件,也是高值耗材,根据医招采数据,2022年国产CT的销量已经比肩进口品牌,虽然我国在医疗影像整机研发、制造方面取得巨大进步,但是关键核心元器件高热容量CT球管一直依赖进口品牌。

根据联影上市审核问询函回复报告,目前公司MR产品核心部件均为自产,XR产品核心部件均为外购(进口、国产皆有),而CT产品中,国产品牌CT球管的市场占有率不足5%

CT球管的市场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CT设备的普及与应用程度。相关统计显示,2021年全球CT市场规模为64亿美元,我国CT市场规模为21亿美元。与此同时,全球CT累计保有量为近50万台,而我国CT累计保有量为4.76万台。也就是说全球每年需要约25CT球管,市场规模达千亿。

目前为止,部分国内CT品牌的核心部件仍然主要依赖进口,这正是国家大力推动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、解决卡脖问题的原因,国内做球管的品牌其实很多,但是客观来讲,工艺和国外的进口品牌仍有一定差距,需要时间去提升。

根据国内多家CT厂商上市招股书及相关文件披露,国外品牌球管供应商连续多年稳居其前二大供应商,我国整机厂CT球管市场的95%以上被飞利浦当立和万睿视收入囊中。

1)当立Dunlee1998年开创了球管替换市场,2001年被飞利浦收购,是中国CT厂家主要的OEM球管供应商,中国也成为 飞利浦Dunlee全球收入增长最快的地区。

2)万睿视Varex:前身是瓦里安影像部件事业部 (ICB)2017年拆分独立上市,2021Varex生产了超过27,000只球管, 其中无锡工厂封装球管的产量达到3,000/年,2021Q4,亚太首次成为Varex收入最大的地区。

数据来源:公司官网,专家访谈,融汇研究

相比之下,据行业媒体梳理,国内到2018-2019年期间,CT球管才开始出现转机,联影医疗、昆山医源、麦默真空的CT球管相继获批。国家层面发布的多个文件都将CT球管列入重点突破和发展的高端战略产品,并鼓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CT球管。

但是《中国仪器仪表》期刊发布的文章显示,虽然从数量上来看,国内CT球管企业足够多,然而实际上能够自产管芯、规模化生产、市场上广泛应用、质量媲美进口品牌的寥寥无几。20231月,东软医疗董事长刘积仁也表示,医用球管是CT等影像设备的核心和关键零部件,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做成商业化大热容量医用球管,市场上基本上都是国外产品。

CT球管工艺难关难突破

CT球管的零部件自主可控中,工艺这一关键词被反复提到。

工艺很难聚焦为某个单一问题,而是涉及很多细节。根据中信建投研报信息,CT球管制造过程中,对真空度保持、焊接工艺、组装工艺及误差控制能力提出极高要求,而且CT球管的稳定量产需要长时间的技术摸索和工艺打磨,零件表面处理、动平衡调节、焊接、排气等生产流程需要大量know-how的积累,且维持稳定成品率的难度较高。

据业内资深人士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,客观来讲,国内工艺和国外的进口品牌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,还需要时间去提升工艺,比如球管能否做到完全真空,一旦出现不完全真空的状态,出现氧气,球管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打火。

据了解,CT球管的真空环境需要维持整个生命周期,若管芯内部出现非真空环境,就会产生高压电打火现象,球管损坏,这是开发国产化高质量CT球管面临的重要挑战。

除了上述问题,高端CT球管研发的最难点或许在于散热设计,上述业内资深人士分析称,这是由球管基本原理所决定,电子枪打出的电子,只有不到1%的能量转化为X射线,可以发挥医疗价值,99%以上的能量都转化为了热量,而这些热量几乎都要靠靶盘散掉,那么球管该如何进行散热设计?就像普通的滚珠轴承CT球管,散热是主要难点,如果是更加精细的液态轴承,也会有更多各方面的要求。

球管发出射线的原理是阴极加热发出电子,电子高速打到阳极靶盘上,发出x射线,整个过程让球管处在高真空、高压、高热、高转速的状态下。虽然球管发出X射线的原理很简单,但是制造出质量稳定、寿命长的产品还是很难的。

CT球管的工作原理与关键技术

数据来源:CNKI,专家访谈,融汇研究

此外,CT球管产品寿命是用户最关注的指标。然而在精密制造的高真空CT球管中,每个零部件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造成故障。CT球管涉及束流光学、机械力学、电磁学、真空技术、特种材料、运动力学、热交换等多个技术领域,对工艺、基础配套、流程装备要求苛刻,设计和生产的壁垒也很高,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。而工艺生产流程复杂,且自动化程度较低,量产做到产品质量寿命稳定难上加难。

CT球管的生产流程

数据来源:CNKI,专家访谈,融汇研究

当下CT球管关键技术该如何实现突破

业内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,头部进口厂商多在自己的平台上生产球管,但是国产的球管厂商生存环境较差,只能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生产,但第三方平台并不能提供有力的支撑,例如无法获悉在医院的具体应用情况如何,导致无法帮助球管研发生产进行技术迭代。如果能直接与CT整机进行配合,就可以从实际应用出发去提出问题、提出要求,进而改良。

近年来,随着新能源行业的火爆,工业无损检测的市场容量明显扩大。然而,与工业领域相比,医疗领域的市场容量则大得多得多,后者是前者的35倍。

同样,医疗领域的技术复杂度也高得多。比如,和进口CT球管相比,尽管灯丝、轴承、靶盘等部件都可以买的到,但国产CT球管就很难做好,其寿命及关键参数均有待提升。因为,CT球管制造的核心难点包括三个方面:技术复杂、工艺要求高及需定制生产设备,即高技术密集、高人才密集、高资金密集

 

CT球管新势力崛起

基于成熟的核心团队,凭借多个从概念设计到产品落地的全新CT球管开发项目的经验,微睿科技(苏州)有限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质量稳定、性能可靠的各类X射线管及解决方案。目前已掌握了靶盘制造、液态金属轴承等关键技术。

随着多款获证产品的稳定量产,产品的优异性能也在客户端的实际应用而持续得到验证,获得客户广泛好评。

 

当然,不只是CT球管厂商自身,要想取得突破还与市场环境有关。

根据《中国仪器仪表》期刊发布的文章分析,国内球管厂商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固有利益机制制约,长期以来,国外企业持续占据我国CT球管主要市场。

在品牌影响力上,国外CT球管品牌此前市场占有率较高。对于CT整机厂商而言,目前国内CT行业竞争激烈,整机的销售利润率较低CT相关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售后市场,CT球管作为CT的高值耗材,是CT整机厂商关注的重点。无论是整机厂商还是第三方维修商,售卖国外品牌球管往往能够获取较大的利润。

目前国内CT球管厂商或许面临着较大的降价压力,据统计,在售后维修市场,以某国外品牌CT球管A型号球管为例,20182022年平均中标价格分别为74.09万、66.78万、66.49万、58.79万、57.68万,售后维修终端市场的均价持续下跌,2022年均价较2018年均价下跌28.45%

考虑以下几点来完善对市场上CT球管的监管和支持政策:

  1. 加强质量监管:对市场上的CT球管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,特别是针对那些来自小作坊或二手市场的产品。设立行业标准,并要求所有在售产品通过认证,以保证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  2. 禁止翻新和维修球管行为:禁止市场上流通翻新或维修的CT球管,因为此类球管缺乏有效的安全验证,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。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,确保翻新球管无法进入医疗设备市场,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,避免对患者和医疗机构造成潜在危害。
  3. 扶持国产企业:对国内CT球管的生产企业提供政策扶持,帮助他们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水平,减少对进口产品的依赖。具体措施可以包括税收减免、研发补贴、低息贷款等,帮助这些企业渡过发展中的困难阶段。
  4. 鼓励技术创新:通过提供科研资金、产学研合作等方式,支持国产CT球管企业进行技术创新,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。这样不仅能增强国内企业的竞争力,还能推动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。
  5. 建立长效机制:通过制定长期的产业发展规划,确保国内CT球管企业能够持续健康发展。同时,通过加强市场监督,防止劣质产品再次进入市场,保障行业的良性循环。
2024年9月25日 18:08
浏览量:0
收藏